产品展示

返回

《万有粘力》

详细

  摘要:我们看见的世界是由胶粘剂组成。是由量子携带的胶粘剂最小粒子——“胶子”①, 通过正负量子对撞、量子重组、胶子粘接等条件,将来自恒星的100多种量子和充满整个宇宙空间的基本粒子,重新组成了世界上100多种原子和千变万化的分子,进而组成了我们可以感知、认知的物质②世界、智慧生命和整个宇宙星空。
  “万有粘力”是指包括量子、基本粒子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具有粘附力。“万有粘力”学说明确指出:原子、分子是由“有质量无重量的量子和基本粒子(暗物质、暗能量)”粘接而成,确立了量子和基本粒子的物质属性。重点研究用不同量子粘接组合新原子的过程和通过不同量子导入(量子编程),改变物质的原子、分子结构,粘接组成新功能材料、新生命和获取新能源的方法。
  引言:“万有粘力”学说,是对“万有引力” 学说和现有物理、化学、“广义相对论”等多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延展。从“万有粘力”角度看世界,将使人类眼光向两个极端延续和延伸,一是:向原子核内部的微观世界延续,二是:向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延伸。创建“胶子” 粘接理论和创立 “万有粘力”学说,一定会使人类的研究、开发,不再囿于200多年前建立的原子论和300多年前创立的“万有引力”学说,可直接进入原子内部,在超微领域,让物理、化学相互融合,将能量与质量统筹重组;使我们真正了解万物创造之源,进入 “万物粘接”新时代。同时,让未来人类像上帝一样,通过“胶子”粘接重组方法,设计原子和分子结构,使新物质按照人类意愿,粘接“生长”出有灵魂、有智慧、可繁衍的新物种和有超能力的新材料,并开发出清洁、安全、高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关键词:万物起源 万有粘力 胶子粘接 超材料 人工生命 环保能源
  1.基本粒子+胶子=宇宙?
  1.1宇宙之神与胶粘剂
  如果有人告诉你:上帝和女娲是宇宙间最早的胶粘剂大师,你肯定不信。但是,圣经上写的清清楚楚:“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泥造出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会行走。上帝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亚当。”
  中国神话创世大神——女娲,“在天地间行走,感到寂寞,于是按照自己的模样,抟土造人。”
  泥土,是最原始的胶粘剂,上帝和女娲应当是最早用土加水和成胶泥,又用胶泥造人的胶粘剂大师,是他们用泥(胶粘材料)创造了人和世间万物(胶粘制品),并用神仙之气(量子)使万物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和智慧。
  古老美丽的神话,显示了人类祖先对泥土和生命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突显了只有能量(吹气)与质量(泥土)的结合,才能使人有灵魂、能说话、会行走。
  如果我告诉你,宇宙和世界万物包括我们人本身,都是宇宙之神用不同胶粘剂粘合起来的,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和使用千变万化的胶粘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在使用不同胶粘剂组成的物质;你一定会感到疑惑、迷茫和不可思议?下面,且听我从胶粘剂研究的角度娓娓道来。请大家跟我一起,从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世间万物和我们自己。
  1.2什么是胶粘剂?大部分人会讲:胶水,白乳胶,万能胶,玻璃胶等等;这说明到目前为止,胶粘剂知识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和普及,但是,许多人认为,胶粘剂只是粘接各种物品的辅助材料,包括我这位在胶粘剂领域从事胶粘剂研究38年的科研人员(1980年12月至今),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是这样认为。
  我总在想,胶粘剂行业为什么不能做大做强和形成规模产业,胶粘剂为什么不能成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材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断断续续思考了数十年。2015年有一天我在与朋友聊天时,谈到了建筑艺术和智能建筑结合,讲到了胶粘剂所起的作用,在谈到水泥是一种硅酸盐无机胶时,忽然意识到,胶粘剂不应当只是辅料的角色,它应当发挥更大作用!我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有一次上网学习了“胶子” ①方面的理论文章,文章说:“在物理学中,胶子是一种负责传递强核力的玻色子 。它们把夸克捆绑在一起,使之形成质子、中子及其他强子。胶子的电荷为零,但自旋是1。它们通常假设为无质量,但亦可能有大至几百万电子伏特(MeV)的质量。胶子是维持原子核稳定的重要一环。”我从文章中得到了启发,结合30多年从事胶粘科研的经验,反复思考发现,原来整个宇宙和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从原子、分子组合到细胞分裂成长,全部应当是“胶子胶粘剂”粘接而成。我们人类从古到今,所有创造发明的材料和物品本身就是用不同的胶粘剂、胶粘材料和胶粘工艺粘接、制作而成。
  我仿佛发现了为人类未来发展指引方向的“未来女神” !
  怀着无限喜悦,带着兴奋和冲动,我决定把她用“胶子论”和“万有粘力”学术论文方式介绍大家,希望与更多朋友沿着“未来女神”指引的方向,探索出一条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和使未来宇宙空间生机盎然的创新之路!
  1.2.1重新定义胶粘剂(“万有粘力”理论基础)
  1.2.2广义上讲:一切有形状的物质都是粘接而成。也就是说:能够将宏观及微观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材料如:分子、原子、原子核内基本粒子、空间量子和宇宙基本粒子,通过“胶子”粘接到一起的物质即为:胶粘剂。
  在宇宙中,物质的宏观结构有四态:固态(陆地)、液态(海洋)、气态(空气)和充满地球及宇宙空间的“量子态”(暗物质态:主要是宇宙基本粒子和各种量子)。
  宇宙中所有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基本粒子可以传递宇宙间能量相互作用的信息,如:量子纠缠现象,其中包含最少100多种能够组成地球原子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的过程是:恒星通过聚变将恒星物质变成量子,量子通过宇宙时空的传递到达行星或更远的星系,重新被量子携带的胶子粘接组成与量子发射起点相同或类似的原子、分子和物质。例如:量子的发射起点在恒星,而终点在行星或其它星系。当光量子到达地球后会与地球原子和分子碰撞,产生热量子、电量子和磁量子,这些无重量的量子可被胶子粘接到原子上,在特定条件下改变分子中原子的排列组合,进而粘接组成了新的原子结构和新分子,如:动勿、植物。来自太阳的量子被储存在所有物质中,人们熟悉的电、光、热、磁物理现象是量子存在于物质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种物质都具备的能量相互转化的基本属性。
  在光谱中,赤橙黄绿青蓝紫和紫外光、红外光、X光、γ射线等,代表宇宙间存在的不同物质被激发后所产生释放的不同量子,它们具有该物质的部分或全部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光谱分析判断太阳或其它星球上存在什么元素。
  不管是什么量子,人类肉眼都是看不见的,人类只能看见光子起点和终点与物质发生碰撞后的反射可见光。在茫茫夜空,我们周围虽然充满了光子,除了星星、月亮反射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量子是在宇宙间传递能量和质量最远的物质。
  在宇宙中,只有当包括光量子在内的正、负基本粒子发生碰撞、湮灭时才会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事,相互粘接成具有重量可被吸引、带有N极和S级的磁量子和同时携带正、负电荷组成的新原子、分子和物质。
  1.2.3狭义上讲: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三态:分子态、原子态和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态(量子态或暗物质态)。基本粒子相对于星球、分子、原子来讲:是一种,有质量无重量的能量粒子,在宇宙中是以超微质量和无重量的能量粒子而存在。在地球上,除空间量子和基本粒子外,大部分能量粒子被胶子粘接组成100多种有质量有重量可被吸引的原子和构成千变万化的分子而存在。“暗物质”是充满宇宙空间和组成地球原子和分子的各种基本粒子。如果把星系比作陆地和岛屿,暗物质就应当是宇宙海洋中的海水;它可以传递包括引力波在内的多种能量波动信息,它在太空和地球普遍存在,只是结构和组成不同。
  2.讨论与探索 万有引力③与万有粘力的区别:
  2.1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
  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指出:两个物质之间有距离,会产生引力。它只适用于有质量有重量的原子、分子,不适用有质量无重量的量子和基本粒子。
  “万有引力”是定义宏观宇宙中原子、分子的物理现象。它对于无重量的量子和基本粒子不适用!
  2.2万有粘力定律:物质的“万有粘力” 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有关。两个物质之间无距离,可产生能量转换的物理和化学反应。
  “万有粘力”是定义微观物质与量子粘接的本质。粘力大小与不同量子形成原子种类和分子结构有关。
  在宇宙中,量子变物质的过程是,先有量子之间的粘力(不同波长的量子串),然后,才有量子粘接组合的原子和分子,并使原子、分子、星球、星系相互之间产生引力。因为,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波”产生粘力、“粒”产生引力;量子粘接组合的原子、分子也具有“粘力和引力二象性”简称“粘引二象性”。
  宇宙中,星球生命轮回是:恒星物质(聚变)→量子(正负对撞、高温高压重排)→原子(分类、组合)→分子(共混、聚合、掺杂、嵌段等)→物质,周而复始。因“宇称不守恒”④,进而形成了客观世界的“宇宙永动”和宇宙生命永恒!
  “万有粘力”指明了量子与物质之间的粘接因果关系。符合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⑤:E=m·c2。反之亦然:m·c2 = E。
  “万有粘力”是指包括量子、基本粒子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具有粘附力。“万有粘力”学说明确指出:物质是由“有质量无重量的量子和基本粒子(暗物质、暗能量)”粘接而成,确立了量子和基本粒子的物质属性。重点研究用不同量子粘接组合新原子的过程和通过不同量子导入(量子编程),改变物质的原子、分子结构,粘接组成新功能材料、新生命和获取新能源的方法。它应当成为人类未来材料、生命与能源创新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2.3胶子粘接与胶粘剂粘接的功能区别:胶子和胶粘剂同样具有粘接功能,但是,它们粘接范围是不同的,可分为“能量胶子粘接”和 “化学原子粘接”两种。随着“胶子论”和量子时代的到来以及“原子论”的发展,两者应当合二为一,因为原子、分子的组合粘接离不开“能量胶子”简称:“量胶子”的参与。
  2.4“胶子粘接”:胶子是量子携带的胶粘粒子,“量子纠缠”和“量子串”是量子中存在“胶子” 粘力的具体表现,它可对各种基本粒子和能量粒子进行组合粘接,从而组成不同质量的原子核并构成不同重量的原子。胶子是存在于量子中比量子更小的粒子,可使量子除了具有改变原子组合位置外,还具有粘接组成新分子结构的功能。量子是有质量无重量的宇宙基本粒子(各种暗物质之一),在宇宙中,它来自恒星和其它发光物体,当它和自身携带的“胶子” 与在特定条件下与其它宇宙基本粒子发生碰撞、重组时,就会粘接成有重量、有正负电荷,可被吸引的原子和有正负磁极的分子;无处不在的“胶子”还会通过量子分离-重组的粘接方法,将分子中的原子位置不断改变,从而,组成新的分子、物质和能源。
  2.5“量胶子”粘接的5种方式:
  2.5.1.热熔粘接(焊接):包括所有热熔和热塑性材料,如:金属、玻璃、塑料等。涉及的行业包括冶炼,铸造,陶瓷,高分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都属于热熔粘接范畴。热熔和焊接是人类应用最多的“热量子”粘接方法。
  2.5.2,化合粘接:现代化学粘接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和完美,但是,在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粘力只是用化学键力和范德华力简单描述,忽略了胶子力、量子力才是包括基本粒子在内所有能量与物质的粘力之根本。目前,所有人工合成化学品,包括小分子、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都属于此范畴。
  2.5.3.生长粘接:自然万物生长过程,是量子对分子中原子的重排并产生新分子的垒加粘接过程。其中又分出三种粘接方法。a.自然无机粘接。b.自然有机粘接。c.自然有机无机参杂粘接。我在《未来与发展》杂志1997年第04期发表过一篇《未来世界新能源——氧能》⑥,文章中提到氧是一种“携能材料”。氧气形成方法之一是:光量子通过叶绿素将二氧化碳与H2O拆分组合,重新粘接成携带“-”能量的氧分子和携带“+”能量的碳氢化合物,完成了光量子的能量转换储存过程。同时完成了生命“量子编程”的第一步。由此可见,所有生物都是宇宙量子在地球存储和能量互换的过程与形式。
  这一过程也是最直观的量子粘接原子和分子,形成万物生长和自然能量储存的关键所在!
  2.5.4.超自然工艺粘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力、超真空、超高电压(正负量子对撞)、超光压(正量子激光、负量子激光)、超声波,次声波、微波等超自然环境中实现基本粒子、原子的聚变,裂变、共聚,重排,分子嵌段,参杂等物理化学共同参与的原子、分子粘接重组过程。
  这一过程是未来制造超材料和获取环保核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2.5.5.探讨地心量子粘接成为原子过程:行星量子粘接成原子的过程。前面4个粘接过程是"量胶子″粘接原子、分子和能量储存转换过程,虽然使用或释放了许多能量,但是,原子和分子总重量没有增加或减少,原子还是原子,能量还是量子,区别在于原子结构改变后新分子将能量进行了储存或释放或转换。
  恒星量子产生过程是,太阳核聚变,太阳原子就像撞碎的玻璃球,不受引力约束,会溅射到宇宙空间,在到达地球被地球物质吸收储存后,只有在地心特定超高温、超高压环境条件下,才能使正负量子通过胶子粘剂到一起,重新回到有正负电荷组成、有重量的原子状态,进而形成新的分子和物质。
  我们生存的地球,相对于恒星太阳来说,就是一颗有质量和几乎无重量的宇宙飞船,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宇航员”。地球每天环绕着太阳进行自转和公转,是宇宙基本粒子形成宇宙尘埃、陨石、小行星等物质聚合后的产物。地球每天还在接受来自太阳和其它恒星发出的巨大量子照射、辐射及陨石撞击。
  在地球上,各种物质会选择来自太阳的量子,需要的就粘接吸收,不需要的就反射去掉,于是就产生了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
  被吸收的正负量子与原子碰撞后大部分会产生热量;与植物叶绿素碰撞后可分解水,合成碳氢化合物这一有机生命的基础,形成自然植物生长和释放更多氧气, 为动物、昆虫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食物和富氧空气。
  所谓生命,大的方面讲有两种,即: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有机生命:是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由某一单元DNA细胞组合的能量互换在客观世界周而复始的存在形式,包括所有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无机生命:是以自然无机材料形成周而复始的生命过程,如:河流、山川;海洋、沙漠、星球、星系等形成至衰亡,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目前,人类已经制造出人工无机、有机材料组成的智能生命——机器人。未来也一定会制造出由DNA细胞分裂,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健康长寿、智慧聪颖的有机生命!
  2.6量子胶:是指具有粘接功能的量胶子,胶子存在于量子中,是维持原子核穏定的重要一环。我们看见的光量子并不是最小粒子,其中,至少包含有一个以上的胶子,是胶子的粘力,使光具有波粒二象性⑦,并会产生量子串和“量子纠缠”⑧现象,这种纠缠是连续地,是可以跨越宇宙空间的相互纠缠现象,其跨越距离取决于光量子动能大小和宇宙其它基本粒子对其影响的程度。
  2.6.1负量子与反物质⑨:所谓“反物质”与“正物质”发生湮灭⑩,是人类对物质变能量的最“理想”追求。什么是反物质?反物质在太空还是在宇宙的另一端?人类现在、将来都不得而知,因为宇宙是指整个空间,它包含了所有的星系。“宇宙大爆炸”,严格讲应当是宇宙中某个星球或某个星系大爆炸,这种现象人类从古到今已观测到许多。我们假设太阳就是一颗正在发生湮灭的恒星,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到太空或宇宙另一端去寻找反物质,因为负量子就是“反物质”它就在地球和充满了宇宙空间!我国古人发明的“无极图”就是对正负量子同时存在的最好诠释。原子核聚变、核裂变是迄今人类已经掌握较好的一项技术。如果将组成原子核的胶子在超高温、高压或者超低温、超真空,又或者激光、超声等特定条件下改变粘接位置,重新组合,就将产生太阳核聚变和氢弹核裂变一样的巨大能量释放,就是一种原子核的湮灭!
  2.6.2“原子粘接”:原子粘接是“原子论”对宏观不同分子组成的材料进行组合粘接的理论,没有考虑量子和胶子粘接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万有粘力”理论:任何粘接形式都必须有量子和胶子的参与,二者是整个粘接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就拿破镜重圆举例,要想无裂痕的真正重圆,必须将其熔化成为液体,量胶子才能将其形成真正的超纳米热熔粘接,实现无缝隙完美如初的“重圆”。
  2.6.3探索新的胶粘剂分类方法
  胶粘剂组成的世界示意图:图1

  3.小结 本文用新创立的 “胶子论”和“万有粘力”理论,指出一切有形物质都是“胶子”粘接量子而形成。宇宙间一切周而复始的有机生命、无机生命,都是能量聚集互换的一种存在形式。对人类胶粘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和定义。对人为造成的物理、化学两大学科相互分离现象,重新在“量子-胶子”领域进行了相互融合与贯通。将“有质量无重量”的基本粒子归纳为物质存在的另一种状态,把原先“物质三态”重新定义为“物质四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基本粒子态(暗物质态)。用“胶子论”观点,简单讲述了量子粘引二象性,量子纠缠,正负量子对撞“湮灭”,大胆提出了量子“变”原子的“地心重生”过程。论述了碳氢化合物这一有机生命起点的产生。介绍了太阳光与色具有的量子发生起点——终点的过程,设想恒星量子应当与地球元素一样,会产生100多种量子,因为恒星量子到达行星后,会存储粘接形成100多种地球元素,使这些元素也继承了恒星物质的属性。探讨了地球物质用“量胶子”粘接的5种方法,并推荐用这5种方法,去研发超材料,制造新生命,发现、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新能源。
  3.1根据万有粘力原理,人类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开发利用由胶子粘接组成分子的胶粘材料,并用不同的胶粘材料制造各种物品,如:人工种植,人工养殖,炉窑制陶、冶炼,化学合成等,并用这些材料制造建筑、交通工具等衣、食、住、行必需品。论证了这些生长、繁殖、冶炼、合成过程都是量子-胶子对物质原子的分离-重组并形成新分子的粘接过程!
  3.2根据上述观点,宇宙间一切有质量的材料都是由胶粘剂粘接而成。也就是说:
  从基本粒子开始,量子、原子核、原子、分子、自然世界、宇宙空间,所有一切,都是由千变万化的胶粘材料粘接而成。
  粘接新定义:粘接组成了我们存在的客观世界!
  3.3理论的求索是对真理的探知,上述提法和分类是第一次提出,肯定存在许多错误,需要大家在以后实践中逐步修正并完善。
  我真诚希望:胶子论和万有粘力学说,可为人类未来认识与研究,创新与发展客观世界,开辟一条崭新而美好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网络媒体
  1. 胶子: 360百科:
  2. 物质: 360百科:
  3. 万有引力: 360百科
  4. 宇称不守恒 360百科
  5. 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 360百科
  6. 未来世界新能源--氧能 田文新
  《未来与发展》杂志1997年第04期P32
  7. 波粒二象性 360百科
  8. 量子纠缠 360百科
  9. 反物质 360百科
  10. 湮灭 360百科